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鹿場社區地名由來

        有關鹿場的地名由來目前尚無一個可考證最確切的記載,但經向村中耆老訪問及相關史料記載有下列幾種說法。

        據地方耆老說,百年以前,此地有座彎長的砂丘,由東到西再向西南延伸,砂丘東側有一條潺潺的溪流(即今之牛挑灣溪)由東北向西南流。溪流西側砂丘南麓遍佈著無數的沼澤(窟仔),如星仔窟.王溪窟.鹿仔窟……等二十餘處,以鹿仔樹窟為最大。

        清道光年間,內陸渡海來台者日眾,這些遠來的墾荒者,默默在此地耕耘。夏天,炙熱的陽光令人難挨,這裡的沼澤綠地,可供乘涼休憩;秋冬寒風刺骨,飛沙走石令人難當,北方的沙崙則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沙崙上遍佈的鹿仔樹不但可防風禦寒,更能阻擋沙石,確實是絕佳的遮風避石之處。

        如今,沼澤被沙石所覆蓋,成了塊塊的良田,沙丘也只剩兩三處,但是沙丘上高大茂密的鹿仔樹仍依稀可見。目前居民已有數百戶,先人乃取”鹿仔樹窟”(鹿仔樹的廣場之義),取名為鹿場,這就是鹿場地名的由來。

      另外據說三百多年前,平埔族洪雅社常在這地方跟荷蘭人交換鹿皮,所以稱為鹿場;又有一說,早期原為蠻荒,人跡罕至,只有數戶散居人口,野鹿常出沒在山林和河沼之中,故命名之;村中耆老則言村莊部落周圍長了很多的構樹(台灣稱鹿仔樹),此為說法較符合部落現況。

 

二、鹿場社區的基本概況

       本村分為頂、中、下鹿場三個部落,全村約411戶,人口總數約1396人,居民大都以農業、畜牧、及演布袋戲為生。近年來,因農畜產品進口自由化及布袋戲文化的逐漸沒落,居民的經濟狀況並不佳,但社區居民對於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因此年輕一代人才輩出,創造社區文化新生的契機。

 

三、鹿場國小學校概況

       座落於綠野平疇間的鹿場國小至今已有50年歷史,是村裡唯一的一所小學,雖然規模不大,但在歷任校長及老師,村民的用心經營下,培育出許多優秀的人才,在社會上貢獻心力. 學校於89年起,在村長吳福訓(萬響)先生的協助指導下成立了[布袋戲戲團]將村裡的文化特色和學校教育結合為式微的傳統技藝及社區再造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四、學校特色:
 1.形塑優質卓越的校園文化。
 2.發展活潑精緻的課程教學。
 3.培養健康活力的生活大師。
 4.追求尊重關懷的成長輔導。
 5.提升豐富充實的設備環境。
 6.結合社區家長的廣大資源。

 

五、目前的學校:
鹿場國小在推廣閱讀、重視品格、培育美學的基石上,以「喜閱富有品,精彩美一天」為特色課程,致力於讓學生主動探索與多元適性發展,培養溝通互助合作,強化尊重、關懷與省思分享,落實生活實踐,使學生成為學習求真、做人為善、生活有美的鹿場囝仔。